現在科學家他們肯定宇宙之間,真正的有不同維次空間。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,他學科學的,從理上講,空間維次是無限的。但是科學家從事上,他確實能夠證明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的空間,這是科學家發現的,但是不知道用什麼方法突破。如果能突破,這個佛經上所講的很多東西,都可以證明,這是我們非常歡喜,佛經把佛教證明。可是佛法他用什麼方法突破?他用禪定。於是我們就想到,空間維次怎麼來的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來的。那麼你就曉得,這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多少?無量無邊。那空間維次就無量無邊,是這麼來的。
那禪定的作用?禪定叫你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放下,這一放下,空間維次就沒有,就突破,所以你所入無礙。煩惱障沒有了,所入就無礙。所知障要是沒有的話,你所行就無礙,行是什麼?教化眾生。對於什麼?對於經典沒有障礙。我們現在學經典很困難,原因在哪裡?有所知障,所知不是障,障礙所知的那個,就叫做所知障。障礙所知是什麼東西?是你想得太多,你才障礙。我們今天講求知的欲望,求知的欲望其實就是佛經上講的所知障。那佛教什麼?佛教人什麼都不要求,智慧就開了。為什麼?智慧是自性,本來具足,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講妄想,講執著,裡面還有一個分別。說個頭,說個尾,也就圓滿,就不必再多說了,實際上就是但以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而不能證得。所以中國古人跟佛菩薩教人,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他就證得,所知障沒有。我們這個也想學,那個也想學,學了一大堆,全是所知障,所以他不能開悟,這個祕訣,祕法,可是人不相信。人總認為,我不學,怎麼會知道。
那我們有例,頭一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證明,他學了十二年,知道的東西不少。但是他有很多不知道,他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了,去入定去了。這從定一開悟,全知道了。十二年所學的很有限,這從定中一覺悟的時候,遍法界虛空界他統統知道了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所有障礙都沒有,他為我們示現的。那第二個在中國,你看看唐朝時候惠能大師,他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。走入佛門,一天經都沒有聽過,不認識字,他當然不會看經。你看看他那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一下放下之後開悟,悟了之後,無論什麼經,他還是不認識字,你念給他聽,他講給你聽,他有這個本事,什麼障礙都沒有。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,他都能明瞭,講得跟釋迦牟尼佛一樣。釋迦牟尼佛沒有說的,世出世間一切法,他沒有一樣不通達。這種智慧能力從哪裡來的?自性裡頭本來具足,就是他見性講的第三句,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。所以中國跟古印度的教學,他沒有別的,這個你要知道,他教你見性。你自性裡頭,無量的智慧,無量的德能,無量的才藝,無量的福報,全現前。
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
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
怎樣開智慧
六祖講的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自性本定,不動,那真的。我們學佛雖然沒有什麼大成就,把這些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這個緣就非常殊勝。我們怎麼知道的?我們是見聞得到的,親近佛菩薩,佛菩薩告訴我們的。今天佛菩薩在哪裡?在經典。
學佛要依經典,不依經典,你學什麼?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佛菩薩不在世的時候,佛滅了,經典所在之處,就是佛菩薩所在之處,接觸經典就是親近佛菩薩。古人親近佛菩薩,沒有一個不開悟的。我們今天親近經典為什麼不開悟?這個原因,印光大師給我們說出來,他老人家說:「一分誠敬,得一分利益;十分誠敬,得十分利益」,我們今天學佛,對於經典沒有誠敬心,所以不開悟,如果具足誠敬心,沒有一個不開悟,關鍵在此地,我們俗話說,不老實。開悟這個祕訣,大小乘教裡面都講,戒定慧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戒是什麼?規矩。你不守規矩,你就不能得定。沒有定,你就不能開慧。教下能得定嗎?能,怎麼不能?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是修定。怪在什麼?我們不會修。我們誦經,我們聽講,一遍聽完了,這個我學會了,不知道學第二遍。古人怎麼學法?古人講: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你有沒有念一千遍?為什麼念一千遍,其義自見?開悟了。一千遍怎麼樣?一千遍你得定了。你沒有定功,你能夠念得了一千部嗎?我勉勵同學學東西至少到十遍,為什麼?你有個深刻印象,在日常生活中你提得起觀照功夫。如果你沒有十遍,沒有十遍以上,這個功夫,念是念過了,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管用,我們的習氣太深了,都是煩惱當家,這凡夫,我們雖然學了聖教,聖教不當家。
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
每天笑容滿面的方法
我這些修學的方法,都是老師教我的。最初章嘉大師教我,很得受用,老人沒有欺騙我們。我跟章嘉大師那個時候,我二十六歲,他老人家好像是六十五歲,祖父輩的,看到我們這些年輕人很愛護,很慈祥,他怎麼會騙我?我對於老人的教誨,深信不疑,依教奉行。徹底放下沒事,無論是順境逆境,善緣惡緣都沒有事。順境善緣裡面決定沒有貪戀;逆境惡緣裡決定沒有怨恨,你說你多自在!你說你多快樂!每一天笑容滿面,法喜充滿。真的學佛離苦得樂,不是假的。可是五陰逼迫的現象,你要常常去牽掛它,把這東西放在心上,那你可苦不堪言。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,不能不接觸,睜開眼睛會看。放下什麼?佛給我們的好,放下執著,不執著你就不會隨外頭境界轉,不執著。再貼切一點不對立,對立是佛經裡頭講的邊見,兩邊,所有煩惱都是從這個地方生的,不跟人對立,不跟事對立,不跟一切萬物對立。不要要求別人,不要要求對方,要求對方就錯了,要求自己,自己不跟別人對立,別人想跟我對立,都對立不起來,對立是雙方的,所以一個巴掌打不響,必定是兩個。我這邊撤了,你那邊打不起來,一定從自己做起。中國老祖宗也這樣教我們,佛法沒傳到中國來,老祖宗就教我們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解決任何問題,都從自己內心去解決,不要從外面。從外面非常困難,從內心很容易,一下就解決。這個在佛法裡面講,叫我們斷煩惱,從哪裡斷起?從五種見惑斷起,第一個不要執著身,身不是我,要看破。身是什麼?身是我所有的,就像衣服一樣,衣服是我所有的,你看髒了,就會換一件;壞了,就不要了,再去穿一件新的。你看你多自在,身體亦復如是。不要把身體看得太重,看得太重,你就有操心,你有執著,你有分別,你有妄想,統統具足了,錯了。《金剛經》上教人,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,頭一個四相破了,怎麼破?四相是無常,無常就不是真的,你能夠放下。我們要追求什麼?要追求真常,真常有沒有?大涅槃裡頭有。所以古印度無論是宗教,還是學派,他們終極的目標是相同的,都是追求般涅槃。般涅槃簡單來講,就是永恆,今天講的不生不滅,這是真的,在哪裡?在自性裡頭。回歸自性,那你全得到。
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
整個宇宙是個夢境
一般我們都知道,佛有三身,什麼是法身?肯定法界是一體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讀到,「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。不是以我們肉身是一身,遍法界虛空界,是一個自體,誰?是自己,真的一點都沒錯。我們在這篇論文裡面,第一段大師告訴我們,宇宙的本體是自性清淨圓明體,整個宇宙生命都從它來的。第二段講怎麼來的?一念不覺,就起兩個作用,第一個作用,宇宙現前,宇宙出現;第二個作用,我出現,所以依報正報,正報是我,不是別人,別人是我的依報,我從哪裡來的?我跟宇宙同時發生,怎麼來的?是自性清淨圓明體變現出來,心現識變。可是變現出來之後,很不幸,我們迷了自性,以後愈迷愈深。剛剛迷的時候,是實報土,以後分別心起來,分別心起來,你馬上就掉下去,掉到四聖法界,十法界的四聖法界。再一起執著,又從四聖法界掉到六道輪迴,這麼回事情。所以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,一切諸佛如來是自己變現,一切芸芸眾生,也是自己變現。你要是把這個事情搞清楚,搞明白,你回頭是岸,你就證得法身。你喜歡那個人是自己變的,你討厭那個人,還是你自己變的,就像作夢一樣,夢中所有境界,全是自己變的。一下醒來之後,我作個夢,夢裡面有討厭,有歡喜的,討厭,歡喜都等於零,全是虛妄,沒有一樣是真實。整個宇宙是個夢境,夢幻泡影,一點都不錯,所以這是法身。佛告訴我們,只要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統統放下,妄想是起心動念,你就證得。
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
我們來世間只有一個目的
我們到這個世間來,來幹什麼的?這個總得要清楚,佛教導我們的,告訴我們的,我們來到世間,只有一個目的: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妄盡還源,那我們就沒有白來了。像上學讀書一樣,我們上學讀書為的是什麼?升級,年年向上提升,小學升到中學,中學升到大學,大學升到研究所,把最高的學位拿到了,最高的學位,博士。在佛法裡面就是佛陀,佛陀是最高的學位,為什麼?因為你本來是佛。所以世間這些比喻,只能比喻個彷彿,沒有辦法比得恰到好處,做不到的。佛告訴我們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。拿到學位有什麼好處?拿到學位是離究竟苦、得究竟樂,我們在這個世間,佛法常講,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這是佛教導一切眾生最高的一個目標。不是教你升官發財;是教你離苦得樂,離一切苦,得圓滿的樂。苦從哪裡來的?苦從迷來的。樂從哪裡來的?樂從覺悟來的。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說的,破迷開悟是從因上說的。不迷,苦就沒有了;覺悟,樂就圓滿了。這個是跟釋迦牟尼佛學習的終極目標,不能不知道。
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
六字大明咒的意思
「又密宗,稱秘密宗」,這個祕密一定要講清楚,不要以為它真有什麼祕密,不是的,深密,是深密的意思,也有隱密,但是深密的意思多。「因密法者,正是諸佛秘要之藏,不輕示 人者也」。他不是法器,他絕不傳法,結緣那個可以,我跟章嘉大師頭一天見面,那是教我一些方法。我真正行皈依禮,這在他老人家面前皈依的時候好像是一年半,我跟他一年半才 要求皈依。皈依傳給我一個咒,叫結緣的,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,它是用藏文發音的,「唵嘛呢叭咪吽」,六字大明咒。我要問,這六個字什麼意思?因為它三密相應,口念咒、手 結印、心裡要觀想,那你不知道意思你怎麼觀想法?就問他這六個字什麼意思?他就跟我解釋,唵是身體;嘛呢是蓮花,你看我們經典常常翻成摩尼,嘛呢是蓮花;叭咪是保持;後面 的吽是意,就是心,心意。這是他們的文法,身,蓮花,保持,意。我們中國的文法,是保持身心像蓮花一樣,是這個意思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,蓮花的根長在泥裡面,泥土代表六道 ;莖在水中間,那個水代表四聖法界;花開在水面上,水面上是一真法界,表這個意思。叫我念,常常想,就是說保持自己的身心常常像蓮花一樣,染淨都不染。泥土是六道,水是四 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花開在上面就超越十法界,染淨都要放下。我看現在念這個六字大明咒的人很多,特別是藏傳的轉經輪,他都念這一句,那個經輪上也是刻的是藏文 寫的,懂得意思的人不多。就跟我們漢傳的這個,念阿彌陀佛的人很多,真正對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的意義懂得的人不多,他要不深入《無量壽經》他不懂,他不會懂得。那個咒語意思 好極了,所以你真正要懂得的話,懂得它的義理,你就曉得這裡頭真是其味無窮,有很深很深的哲理。也是高度的科學,科學就是講簡要、講祕要。
戒律是用來律己,不是律人
我們懂得方法,首先德行上紮根,出家人要紮四個根,在家人也應該紮四個根,《沙彌律儀》在家同學可以學。戒律裡頭,只有比丘戒、比丘尼戒這個在家人不能學,沙彌戒、菩薩戒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二三五集)2010/12/28
不離名聞利養,難出六道
「四無礙者,一、法無礙,名句文能詮之教法名為法。詮者,具也,善也,言也。於教法無滯,名為法無礙。」四無礙智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重要的方法,這四種前面我們讀過,它也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二三五集)2010/12/28
訂閱:
文章 (Atom)